1. 對茶具的描寫
一、我的茶壺作者:佚名也可以清心,啜一口,聽得到泉的清音,可以清心也。嗅一下,有春天晨露的甘冽,以清心也可,淡綠透明,哪里來這般澄澈。清心也可以,心中氤氳,是日夕的山氣迷離。心也可以清,琴弦顫響,是誰在撥動泠泠。
二、墨水瓶——茶壺作者:佚名寫兩種人,平凡的外表,難以捉摸的脾氣,沒人愿意親近。人們遵循著近墨者黑的古訓(xùn),墨水是他的心血,知識是他的結(jié)晶。直到有一天嘔盡,才無聲無息的逝去,羊脂白玉般的相貌更兼沒有一絲棱角,贏得了人們的贊賞。從此青云直上,裝賄賂這種餃子的時候,他心里有數(shù),為別人服務(wù)的時候,總是難得糊涂。似乎滿肚子水平,嘴邊經(jīng)常掛著,水一樣大量的普通的真理。
三、茶壺作者:佚名我的哀愁是一個小巧玲瓏的茶壺茶壺在蒼穹下噗嗤——噗嗤昨日氤氳繚繞今朝晴空萬里四、一壺茶的時光作者:佚名泡一壺茶,獨自品嘗。眼里的神色,沒有憂傷,心情,是那么爽朗舒暢。飲著茶,看著窗外,風(fēng)景是另一番氣象。不管是雨天,還是艷陽,歲月就是如此平常。我明白,一壺茶的時光色彩斑斕,氣味芬芳,但會平淡短暫,因為生活就是這樣。五、茶壺作者:毛宏 整整一下午,我面對茶壺沉默得像水中一片茶葉還有發(fā)紅的原湯曾經(jīng),在古老的河流大院人家,茶壺盛裝太多氣息,從清明時節(jié)旗袍、油紙傘;從古橋之下小船川流不息太多靈感,太多詩情畫意
2. 描寫茶和茶具的美文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譯文: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xì)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后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于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fā)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3、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tuán)團(tuán)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fēng),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诓荒苎?,心下快活自省。
譯文: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tuán)團(tuán)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xì)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fēng)過松林,已經(jīng)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4、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fēng),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guān)。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fēng)流戰(zhàn)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譯文:北苑茶山春風(fēng)浮動,茶餅形狀萬千,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貴。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jìn)奉御用,可謂有功社稷,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這茶又能戰(zhàn)勝酒醉風(fēng)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繡著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司馬相如雖有渴疾,一觴一詠,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風(fēng)姿挺秀。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猶如三峽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文君并沒入寢,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5、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代: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復(fù)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滌慮發(fā)真照,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譯文: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著純潔的光華。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這珍奇的細(xì)嫩茶芽。晨霧緊貼著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采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zhì)如圭如璧,真是美玉無瑕。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彌漫到遠(yuǎn)處的人家。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凈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蕩去內(nèi)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誰不驚嘆,恐怕更珍貴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3. 對茶具的描寫作文
例文 茶,擁有著一種清醇的香味,讓人沉醉…… 茶,對大人們來說是一種品位,一種放松。
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好奇,一種向往。一天,當(dāng)我回到家,看見爸爸和家人們坐在茶具盤邊,細(xì)細(xì)的,認(rèn)真的品嘗著茶這美好的味道??粗麄兂磷淼奈兜?,我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走過去,也抬起了一小杯茶,細(xì)細(xì)的品嘗起來,第一次喝茶的感覺真苦,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心里想:那么苦,他們怎么還喝得那么高興,那么沉醉呢?我放下手中的茶杯,獨自走回了房間,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慢慢的思考這個讓人想不通的問題,可怎么也想不通,茶的味道那么苦,那么澀,可怎么有人喝得那么沉醉?我想,也許是我對茶的味道不夠了解,不夠深深的體會吧!我決定要深深的體會茶本生的味道…… 走到茶具盤邊,學(xué)著大人們泡茶和喝茶的樣子,開始第二次品茶了,手里拿了一小杯茶,慢慢的品味,細(xì)細(xì)地品嘗,用心去體會真正的味道。第二次品茶,不再讓我對茶有不好的印象了,反而讓我感覺到,茶的味道是苦澀的,而苦澀中帶有甜甜的味道,茶在嘴里細(xì)細(xì)的回味,讓人有說不出的味道,當(dāng)我也沉醉在茶的余香中的時候,爸爸輕輕走過來對我說:“茶的味道好喝嗎?是否品味到茶的味道到底暗示什么呢?”我搖搖頭,“不知道”,爸爸笑笑,說:“來,不急,當(dāng)你第三次品茶,就會明白”。于是,我開始了第三次品茶。啊,茶的味道,不正是在描述人生嗎?借茶的味道來描述人生,用茶的味道當(dāng)作人生的屏障,把一切掩飾起來,這苦澀的味道,這只是讓人明白,人生中的種種苦難,不必去逃避,只要你有品嘗茶味道的勇氣,你就能邁過人生中的各種關(guān)卡! 一杯小小的茶,是人生的縮影??!我相信,只要有品茶的勇氣,你的人生會泛起一絲絲漣漪……
4. 對茶具的認(rèn)識
意思是:我們要傳承的不僅僅是這把壺,更是通過品茶品人生,傳承茶文化。
我不禁感慨,世人常常認(rèn)為茶壺的技藝是高雅的藝術(shù),殊不知它來源于生活,只有不拘泥于形體的典雅,使其重新回歸到日常生活的作用,讓人們觸摸它的溫度,感知它的風(fēng)骨,這才是傳承的正確道路!
5. 形容茶具對茶的重要性
陶瓷茶具一般都可以用來泡各種茶,要細(xì)分陶器、瓷器、玻璃等。
2、紅茶:可以選擇蓋碗、蓋杯或者是咖啡杯、白瓷或者玻璃茶具都可以,內(nèi)掛白釉紫砂、白瓷、紅釉瓷、暖色瓷的茶具都可以。
紅茶湯色紅亮誘人,紅艷的湯色,用白瓷杯還能欣賞到優(yōu)質(zhì)紅茶的“金圈”。
3、花茶:可以選擇青花瓷、青瓷等蓋杯、蓋碗。也可選擇玻璃茶具,方便觀賞花茶在茶具中舒展綻放的美感。
4、綠茶:選擇透明的玻璃杯,當(dāng)然青瓷、白瓷、青花瓷的杯子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好選擇無蓋杯。
綠茶的特征是清湯綠葉,那么沖泡時宜選擇壁薄、易于散熱、質(zhì)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為宜。
5、普洱茶:選擇紫砂或陶器茶具泡,同時也可以用玻璃茶海裝茶,以便于欣賞湯色。
6、白茶:新茶適合用瓷器沖泡,更加能夠凸顯白茶的鮮味,老茶的話可以用陶壺煮飲,更夠味。
7、黑茶較為粗老,可沖泡也可煮飲,用陶制茶具能消除黑茶的雜味,更突出其陳醇的韻味。擴(kuò)展資料現(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
唐代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逼渲小安鑹]”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現(xiàn)代觀點,不應(yīng)納入器具。
6. 描寫茶具的句子
、從往茶壺內(nèi)注水開始,茶香的氤氳四溢;單手執(zhí)壺不論壺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專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過眼神凝視著茶器并靜靜地等待;出湯時充滿力度的水線,在茶海中激蕩回響;最終啜飲的是一杯淬煉過且沁透心脾的甘露。
2、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
7. 描寫茶具的說明文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也可以抒情和議論,并不是代表記敘文。《核舟記》和《桃花源記》是同一種文體,均屬于說明文。
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白話釋義: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yuǎn)。(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
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guān)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于右邊,魯直(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
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cè)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
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
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xì)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
擴(kuò)展資料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fā)展到明代已經(jīng)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yuǎn),雕刻了這艘核舟,并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簡介: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xué)家魏學(xué)洢創(chuàng)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xì)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gòu)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卓越成就,表達(dá)了作者對王叔遠(yuǎn)精湛技術(shù)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
全文語言生動平實、洗練,“核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其上的人物亦描繪得逼真而又生動,這些都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細(xì)膩的文筆。
作者簡介:
魏學(xué)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當(dāng)?shù)赜忻男悴?,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其一生短暫,未做過官,好學(xué)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
8. 對茶具的贊美
答:茶有茶道,器亦當(dāng)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襯香茶。好的茶湯要有好的器皿來搭配,那么細(xì)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9. 關(guān)于茶具的形容詞
古樸典雅,巧奪天工,渾然天成,返璞歸真,冰壑玉壺。青瓷托于掌心,幾片茶葉在清澈碧綠的液體中舒展,旋轉(zhuǎn),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芽影水光,相映交輝。
就這么靜靜地看著,眸色深柔,茶沉入杯底,似筆尖直立,天鶴之飛沖。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綆絕代無,炯如一段清水出萬壑,置在迎風(fēng)露寒之玉壺。
10. 對茶具的描寫句子
茶有茶道,器亦當(dāng)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襯香茶.好的茶湯要有好的器皿來搭配,那么細(xì)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11. 茶具的描述
1.茶有茶道,器亦當(dāng)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襯香茶。好的茶湯要有好的器皿來搭配,那么細(xì)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2.從往茶壺內(nèi)注水開始,茶香的氤氳四溢;單手執(zhí)壺不論壺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專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過眼神凝視著茶器并靜靜地等待;出湯時充滿力度的水線,在茶海中激蕩回響;最終啜飲的是一杯淬煉過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執(zhí)壺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xué)習(xí)的契機(jī)。
3.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
4.一直覺得青花茶器像極了一個不諳世事、純潔清新的少女。青花瓷的白皙能夠更好地反襯茶湯的顏色,更快地讓人們看到茶的內(nèi)質(zhì)。
5.茶葉,在水的浸潤下舒緩的展開。如綠衣舞者,在音樂中漸入佳境。杯中的清湯散發(fā)出幽香,淡淡的卻沁人心脾,我仿佛嗅中華文化的氣息。
6.盞是宋人對茶碗的稱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盞特別盛行。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chǎn)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建窯生產(chǎn)的黑釉盞底部刻有"供御"、"進(jìn)琖"字樣的,是進(jìn)貢給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7.經(jīng)過精雕細(xì)琢后的青花瓷精致、優(yōu)雅、易碎,就像經(jīng)歷風(fēng)雨后成長的少女依舊美麗,等待屬于自己的有緣人。精致的青花瓷器不僅需要一個主人,更需要一個有著慧眼懂其價值的有緣人。
8.喝茶方法特別講究,俗稱功夫茶,需燒山間泉水,以粗陶銚為器,以木炭為薪,水至全開,然后以沸水沃壺與杯,裝茶,清洗一遍后,再澆沸水入壺,稍悶泡,傾入杯中,茶水只七分滿,芳烈異常,入喉如玉津,舌尖有余甜,如此四五泡,茶水漸薄,韻也漸淡。
9.茶以清心,得天性怡然之趣;書可明達(dá),抵清明浩闊之境。當(dāng)年還有一個茶瓶,是青花瓷,貯茶葉用。我喜歡它的素凈,但較之那把壺,我更喜歡后者,那壺已經(jīng)浸泡無數(shù)次的茶水,壺壁上的那層茶銹像一層釉一樣,油光閃閃。
10那把壺曾經(jīng)滋潤過我祖輩的喉嚨,芳香過所有的日子,如今卻不得不走進(jìn)時間的柜子,封存成為一具徒有其形的擺設(shè)。撫摸壺壁的茶銹和污漬,撫摸時光滑過的痕跡,我感覺與茶的距離縮短為零。壺內(nèi)依稀有芳香的余韻,耳際響起沸水沃茶的滋滋聲響。
11.不知數(shù)百年前的壺匠在制作它時的初衷,或是偶然興至,或是心有所思?;蛟S,他也喜歡聽蕭蕭竹吟,喜歡聽靜林梵音,聽雪落竹幽的清響,聽泉流淙淙的寧馨。風(fēng)花雪月夜,煙消雨霽晨,清風(fēng)流吟的午后,把一壺水燒沸,靜聽水滾動的聲音,泡一壺新茶,斯何等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