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高級技術人員正為精選出來的上好茶葉進行“殺青”,這是決定茶葉質量好壞的關鍵程序,要求對火候和時間控制得恰到好處?! 笆痔嶂窕@上茶山,十指尖尖采茶忙,顧不得與郎補衣衫?!睍r下正是各地茶場最忙碌的時候。記者近日走訪發(fā)現,因手工炒茶產量太低,加上今年QS認證制度對制茶殺青、烘干等工序下了硬性指標,機械制茶已逐漸代替人工。一方面,真正上好的茶只能是手工炒出來的;一方面,茶廠趨利必須批量生產應對市場需求。 當手工炒茶遭遇批量產尷尬,這門老手藝是否注定成為觀賞性技藝? 從采茶到制茶一點不能馬虎 采茶講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采茶者最好是年輕女孩。特別是上等茶,對時間要求極緊,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芽與葉分離的短時間內就必須飛快地掐下來,否則會影響茶葉形態(tài)與營養(yǎng)。清明前后是采茶的關鍵期,否則嫩芽一天一天往外爆,不采易老?! 〉诙骄褪俏{。在竹篾筐中把茶葉薄薄一層攤開,葉上不能疊葉,在陰涼通風的房間放上8至10小時后即可?!皻⑶唷笔钦麄€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農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燒鍋,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銹鋼電炒鍋,因為“茶葉極易吸異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葉的都是沒有異味的竹篾筐。”電炒鍋的溫度達到160攝氏度左右時,茶葉即可均勻灑入。翻鍋講究對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處,炒上等好茶時,得是20年以上炒茶經驗的男技師。王仲清是金井茶廠有26年“炒齡”的老師傅了,只見他在抖、推、甩變換手勢間,嫩綠的青葉在鍋底發(fā)出輕微的嗞嗞聲,5分鐘后,清醇的茶香開始彌漫。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個芽一個芽次第攤開,至全部冷卻后,分揀出不好的芽葉,再重放入鍋中,開始“做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揉爛,“就像手里有個嫩毛毛樣,要格外小心。”王仲清這樣比喻。最后一道工序是“提毫”,茶葉在八成干的時候輔以輕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則茶葉僅為墨綠色,全無靈動之氣?! ∈止こ礃O品毛尖每年僅500克 盡管茶的手工藝耐人品味,記者采訪中卻得知,如今大多廢止了手工炒制?!拔覀兠刻煲鰩讎嵅枞~,手工炒哪里做得出來喲!”由于要批量生產應對市場需求,尤其是在生產旺季供不應求,很多茶葉都是由機器烘炒而來。“我們真正用手工炒的只有極品毛尖,每年也就500克吧,多半是用來參加全國性賽事的。”據悉,此種極品毛尖售價高達1.2萬元/500克,而在去年的一個拍賣會上,金井茶廠的手工炒極品毛尖,更拍出6.38萬元/500克的高價。 在機械化、產業(yè)化時代,手工操作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空間?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制茶手藝更像一個“末落貴族”,而這種充滿文化底蘊的手藝傳承,又必定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在蘇州等一些產茶地,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措施,通過制定在炒茶環(huán)節(jié)上推行師傅帶徒弟的工藝傳承等制度,讓“炒茶王”們的手藝、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