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非遺傳承人簡介范本
十大著名白茶品牌
1、張元記
隸屬于福鼎市張元記茶業(yè)有限公司,始創(chuàng)于1868年,是福鼎白茶歷史文化與技藝傳承品牌,被授予白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
2、鼎白
隸屬于福建鼎白茶業(yè)有限公司,創(chuàng)建于1985年,福鼎白茶知名品牌,集茶葉種植、生產、銷售、茶葉深加工產品和衍生品研發(fā)為一體的綜合性白茶專業(yè)企業(yè)。
3、品品香
隸屬于福建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創(chuàng)立于1992年,福鼎白茶代表性品牌,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出口及白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農業(yè)產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
4、董德
隸屬于福建省董德茶業(yè)有限公司,始于1853年,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產品研發(fā)、專業(yè)倉儲、企業(yè)定制、茶旅體驗、白茶文化推廣于一體的全產業(yè)鏈型綜合性白茶企業(yè)。
5、白大師
隸屬于福建白大師茶業(y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福鼎白茶研發(fā)、加工、銷售及運營推廣為一體的茶葉品牌,擁有福鼎核心產區(qū)的白茶資源、高規(guī)格的白茶制茶工廠、白茶制茶技藝傳承大師團隊。
6、六妙
隸屬于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先后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è)”、“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yè)”、“福建省農業(yè)產業(yè)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yè)”、“中國茶葉行業(yè)百強企業(yè)”等三十多項榮譽。
7、馥益堂
隸屬于福建省馥益堂茶產業(yè)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鼎白茶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化的專業(yè)化茶制品企業(yè),在全國擁有自己的品牌銷售系統(tǒng),以自產福鼎白茶為核心,整合茶葉資源,開發(fā)出多系列產品。
8、譽達
隸屬于福建譽達茶業(y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為一體的福建省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2007年起譽達茶業(yè)連續(xù)八年被評為“中國茶葉行業(yè)百強企業(yè)”和中國茶葉企業(yè)信用AAA等級單位。
9、大沁白茶
隸屬于福建省大沁茶業(yè)有限公司,是傳承福鼎白茶文化的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擁有現代化高科技、全自動、日光萎凋和傳統(tǒng)的福鼎白茶制作生產工藝流程,擁有2300多畝高山有機生態(tài)茶園及數百畝荒野大白、大毫茶樹基地,其中大沁十三坪茶園是福鼎市較早獲歐盟出口認證的有機茶園。
10、綠雪芽
綠雪芽隸屬于福建省天湖茶業(yè)有限公司,2000年創(chuàng)立,專注于福鼎白茶生產及白茶文化推廣,是中國白茶標準參與制定單位、國家白茶標準實物樣制作單位、福建省白茶生產標桿企業(yè)。綠雪芽于2001年試制緊壓白茶,建立福鼎白茶標準化生產體系,研
2. 茶葉非遺傳承人資料和圖片
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guī)范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3、蘇炳溪
年齡最大的傳承者,建國初,馬頭、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總管巖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F在與兒子蘇德發(fā)辦“大坑口茶廠”。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制作傳承人之一。
3. 茶葉國非遺傳承人
有:大紅袍、肉桂、水仙、奇種。
制茶世家蘇家,蘇德發(fā)、蘇清安制作的4款大坑口牛欄坑肉桂, 其中“丹崖玉貴”是2021年大坑口建廠80周年,特別推出的。由蘇德發(fā)親制,只有一焙籠的8斤精茶。 一門兩代非遺傳承人制茶世家蘇家, 蘇德發(fā) 在巖茶圈,人們不得不把品質巖茶與蘇炳溪、蘇德發(fā)這對父子聯系起來。 蘇炳溪,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其子蘇德發(fā),武夷山市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4. 茶葉非遺傳承人簡介范本下載
申請非遺傳承人,首先自己手下要具有技藝絕活,這項技藝要有百年以上歷史與傳承,這是根本條件。
你手中有百年傳承技藝絕活,先要向你所在的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申報非遺項目,我國縣級非遺主管申報和保護機關一般設在縣文化館,也有設在文化主管部門的。
提出申請以后,縣級非遺保護部門會對你所持技藝進行審核,認為合格后,向縣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報告,縣長辦公會通過審核非遺保護部門提供的材料,決定予以認定并下文批復,這時候縣級非遺確立,您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申報傳承人了,要提供申報書。
第二,申報市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先要申報項目,市政府批復項目后,你才可以申報市級非遺傳承人,你需要填報申報書和五分鐘申報視頻資料,市文化主管部門成立非遺評審專家組,您通過專家組審核認定后,市文化主管部門下文認定您為傳承人,并頒發(fā)傳承人證書,省級、國家級以次類推。
5. 茶文化非遺介紹
國務院國發(fā)[2006]18號文件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序號:413;編號Ⅷ—63)入選"傳統(tǒng)手工技藝"項目,成為首批唯一的茶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期間經歷了千余年歷史的技藝傳承.武夷巖茶(大紅袍)既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的烏龍茶神韻.大紅袍“活、甘、清、香”的滋味與它的品種有關,更與它自古以來獨一無二的制作工藝有關.已故的茶界泰斗陳椽先生更評價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作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人民雄視世界”.
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榜上有名,成為唯一的茶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曬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揚箕、晾索、揀剔、復焙、燉火、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致分篩、歸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全國唯一因茶進入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共有1315個項目向文化部申報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專家論證、媒體公示,最后由國務院批準確定518項,在這眾多的項目中,武夷山市申報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唯一茶類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是世界紅茶、烏龍茶的發(fā)源地,武夷巖茶是在傳承了綠茶、紅茶制作的科學精華基礎上出新,繼承了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的武夷烏龍茶神韻,其制作工藝、技能具有科考、科研價值,主要分萎凋、做青、雙炒雙揉、燉火等步驟,期間經歷了千余年歷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鮮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 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于幾個原因: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不可復制性
大紅袍手工制茶技藝的非物質文化內涵,重點在于其不可復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兩曬兩晾”、“低溫久烘”等,這些技藝依賴于大紅袍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與原料的地域性,與武夷山脈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開的,在武夷山區(qū)域外無法應用.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純手工制茶的復雜性
大紅袍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萌芽于16世紀,茶農在漫長的制茶過程中總結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手工制作工藝,是現代機械無法完整替代的,全憑人工實踐經驗、現場感覺來進行手工操作.大紅袍屬于半發(fā)酵茶,與其他茶類相比,制作工藝更加繁雜,每道工序對茶的品質都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特別講究.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的不確定性
在武夷山,從事茶葉生產制作的人口約有4萬,其中,栽種制作“大紅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約不到3000人.而且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傳承,需要長年累月經驗的積累和幾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輕人大都不愿嘗試.現在傳統(tǒng)大紅袍的一線制茶工人多在60歲上下,面臨著斷代的危險,這也是大紅袍制作技藝能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入選后,國家將有資金和政策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及搶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護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2002年,武夷巖茶被國家確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3年武夷山成為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制藝[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9月,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制藝[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國烏龍茶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張?zhí)旄?、姚月明、陳德華等20多位傳承人代表,使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后繼有人,并制定實施了《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管理辦法》,在實行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同時,對具有豐富經驗、身懷“絕技”的老制茶師進行專訪,建立個人檔案,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采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對武夷巖茶制作工藝以及相關的歷史的,當代的資料文獻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實施了對武夷山“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原生態(tài)文化景觀的保護.進一步挖掘了與傳統(tǒng)技藝相關的茶藝、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賽等習俗活動.實施了對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工藝、傳統(tǒng)制茶器具、傳統(tǒng)制茶作坊、武夷巖茶主產區(qū)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號”茶莊焙坊、天心永樂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廠遺存修復和保護檔案.
武夷山還嚴格執(zhí)行國家頒布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質量標準和國家工商總局規(guī)定的加強大紅袍證明商標管理使用,執(zhí)行有關質量的監(jiān)督和檢測,通過對這些法規(guī)、條例的執(zhí)行,確保傳統(tǒng)工藝技能的傳承和進一步保護.整合全市的茶葉科研機構,以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為主,建立發(fā)展各種科研專業(yè)機構,為民辦為主,在傳承發(fā)展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時,通過整合品牌,加速茶業(yè)產業(yè)化和與它相應的機械化制作,注重傳統(tǒng)工藝技能和傳承應用使之相得益彰,讓傳統(tǒng)工藝與機械化先進技術相輔相成,以積極的態(tài)度加以保護,使傳統(tǒng)工藝得到傳承延續(xù).
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寶順、陳孝文、王國興、劉峰、陳德華、葉啟桐、王順明、吳宗燕、黃圣亮、游玉瓊、劉國英、蘇炳溪
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感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您保證了祖國的文化不被滅絕。保證了其歷史延續(xù)性。
7. 茶葉非遺傳承人簡介范本大全
這款武夷山小罐茶包裝非常講究,送人都很有面子。自己喝著也方便,小罐攜帶也方便,茶泡出來味道清香,口感非常好,這五種口味都特別喜歡,葉底一點雜質都沒有,早晨泡的喝上一天味道還特別好,很耐泡,非常值得推薦購買。武夷山小罐茶,包裝非常講究,送人都很有面子,自己喝著也方便,小罐攜帶方便,茶泡出來味道清香,口感非常好,這五種口味都特別喜歡,葉底一點雜質都沒有,早晨泡的喝上一天味道還特別好了很耐泡,無數次購買了,非常值得推薦。
8. 茶葉傳承人有誰
“欽茶”是指欽州單叢茶——“欽香”
是鳳凰山單叢茶種植制作傳承人涂師傅深入五峰山反復研究實驗,制作出了別具特色的欽州單叢,并以自宋代就聞名海外的欽州博易場香料——“欽香”為其命名。
“欽香”外形條索粗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油潤有光,沖泡后清香持久,幾步外便能聞其香味。
9. 茶葉非遺傳承人簡介范本圖片
了解中國茶史的人應該都知道茶圣陸羽在茶界的地位,可有一人卻名氣一度蓋過陸羽,皇親國戚對他的茶技也是贊賞有加,這個人的名字叫常伯熊,與陸羽屬于同時代的人。
不過二人雖屬同時代,但估計是沒有見過面的,就像江湖傳聞的北什么、南什么之類的,雖說江湖齊名,但傳聞中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有真正的交集,而常伯熊與陸羽就是這樣。據《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的記載,常伯熊最初應該是陸羽的粉絲,在聽聞或目睹陸羽煎茶之后,沒有拜陸羽為師(陸羽心氣非常高,一般的人入不了他的眼,所以也沒有收誰為徒,估計即便常伯熊拜師,也是無門),而是回家自己鉆研。
陸羽以隱士自居,所以煎茶時不會看重繁文縟節(jié),選擇的地方也多是野寺山園、松間石上、瞰泉臨澗之處,頗有名士高古之風,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陸羽始終以茶為本,他知道無論在哪煎茶,最終茶都是用來喝的,而不是用來演的。所以也正是針對陸煎茶的這一特點,常伯熊才做了另一番調整,要說這常伯熊卻是有本事,他在研究陸羽煎茶法后,從服裝、用具、串詞等多方面對原有的煎茶法做了極大的包裝。而正是因為常伯熊的努力,煎茶法在王公朝士的圈子迅速流傳。所以從客觀上講,常伯熊對煎茶在唐代的傳播是有貢獻的,而這一影響,甚至跨越時間,影響到當今中國的茶藝
10. 茶葉 非遺
六堡茶因原產于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xiāng)而得名。六堡茶屬于黑茶類,被譽為茶葉中的“黑寶石”。 六堡茶千年制茶歷史得以續(xù)寫至今,離不開六堡鎮(zhèn)內代代相傳的六堡茶制作技藝和每位茶人對六堡茶歷史文化的傳承、堅守與創(chuàng)新。
為尋好茶,同時也為了滿足茶友想更深入地了解六堡茶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六堡茶制作工藝的需求,我們每年都會多次探訪千年制茶名地:六堡鎮(zhèn)。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曾拜訪的六位六堡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希望通過講述這六位非遺傳承人,給茶友呈現一杯好茶的背后所凝聚的整個六堡鎮(zhèn)制茶人的匠心與智慧
國家級六堡茶非遺傳承人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六堡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韋潔群大概是外面茶友了解最多的六堡茶制茶人了。
11. 制茶傳承人介紹
1、葉啟桐
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guī)范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