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作文《過年的習俗》

              來源:m.twpcom.com???時間:2023-03-03 12:46???點擊:188??編輯:admin???手機版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應(yīng)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shè)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在傳統(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diào)節(jié)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yù)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jié)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jié)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jié)。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jié)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shù)厝罕娫谶@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tǒng)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lián)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guān)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yīng)貼在新結(jié)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fù)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shè)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nèi)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jié)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tǒng)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nèi)無地,就置于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tǒng)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yù)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lǐng)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nèi)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后,將芝麻秸從街門內(nèi)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于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qū)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shè)火鍋,按靈位設(shè)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shù)哪?,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fā)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zhuǎn)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于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后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jié)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nóng)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并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農(nóng)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yīng)主動跪拜,主人應(yīng)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yīng)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xiàn)在,有些機關(guān)、團休、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shè)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luò)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jié),初十以后叫拜燈節(jié),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shù)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關(guān)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zhí)鞄熢涫匦?,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zhí)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于《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來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

              關(guān)羽:三國中的關(guān)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guān)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干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guān)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圣、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zhí)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禁食米飯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jié)。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

              祭 灶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shè)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guān)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shù)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diào)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jù)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shù)膩須v,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jīng)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jù)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肚f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侗阕?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nóng)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現(xiàn)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wù)。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xiàn)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jīng)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yù)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zhèn)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xiāng)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xiāng)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掃 塵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fā)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zāi)、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春 聯(lián)

              春聯(lián)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qū)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lián)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lián)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對聯(lián)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lián)的風俗。

              年 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lián),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gòu)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shù)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于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年 夜 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jiān)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云鄉(xiāng)撰寫的《燕京鄉(xiāng)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guān)。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zhì),有些酒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shù)、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xiāng)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yù)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jīng)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后,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guī)模盛行此俗,但在節(jié)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zāi)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墒怯械牡胤?,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guān)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shè)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luò)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壓 歲 錢

              派紅包是華人春節(jié)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fā)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jù)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shù)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回 娘 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剃頭發(fā),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弊值怪N,焦急地喊起來?!皼]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澳菫槭裁匆怪N?”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值怪N是一種習俗,‘?!官N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習俗和規(guī)矩呢?”我又發(fā)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qū)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fā)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fā)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jié)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蔽疫@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是很有興味的。 所謂春節(jié),是指中國陰歷正月初一。它預(yù)示著新的開始,天地萬物復(fù)蘇,春天降臨,一年的農(nóng)事也將著手進行。所以,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后來,公歷推行,國家以公歷的一月一日為

              “元旦”,陰歷的“年喜”,只好在名義上退而求其次,改稱“春節(jié)”。然而,對春節(jié)的慶祝,絲...

              廣州民俗節(jié)日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jié)、元旦、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等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的基礎(chǔ)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jié)慶活動:春節(jié)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jié),農(nóng)歷二月的波

              羅廟誕會,端午節(jié)(期間有盛大的節(jié)日慶典――龍舟節(jié)),番禺荷花節(jié)...

              當?shù)靥厣? 茶館

              “坐茶館”是成都人的一種特別嗜好,因此茶館遍布城鄉(xiāng)各個角落。成都茶館不僅歷史悠久,數(shù)量眾多,而且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你走進哪座茶館,都會領(lǐng)略到一股濃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茶具、老

              虎灶、紫銅壺,還有那堂倌跑堂...

              節(jié)日

              成都燈會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游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居住

              西雙版納的傣族,大多在平壩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為“干欄式”建筑竹樓。個人成分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 傣族對當?shù)氐牡孛?、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一般都是根?jù)當?shù)氐淖匀伙L光、環(huán)境特點以及

              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

              服飾

              傣族的傳統(tǒng)服務(wù),男子一般穿無領(lǐng)大襟、對襟小衫,袖窄,下身著長褲,用白布或蘭布包頭。婦女上裝穿淺色緊身緊袖短衫,下裝穿花筒裙。逢年過節(jié)或遇喜慶日子,傣族婦女都要綢緞、尼龍、燈蕊絨精制有衣裙,盛裝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時,均喜歡帶上一把小花傘。 傣族婦女很講究發(fā)飾。大多挽長發(fā)于頭頂,也有的束發(fā)垂于腦...

              飲食

              西雙版納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為主食。副食大多愛吃酸味和水產(chǎn)。傣族還喜歡飲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愛的飲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釀制。 傣族還是喜歡吃竹筒板。竹筒飯的做

              法是:用一節(jié)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裝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陸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凈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尋找終身伴侶,完全是自由戀愛。變戀愛的方式既多而又獨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丟包等戀愛方式,充滿著詩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當月明風清的夜晚,緬桂花發(fā)出幽香。這時,“等

              待群蜂繞花枝”的戀愛活動就開始了。正錄青春妙齡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帶著自己的小紡車,坐在竹樓陽臺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結(jié)婚有了孩子以后,就從家庭里分出來,另蓋房子居住。夫妻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經(jīng)濟是獨立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財產(chǎn)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對方約束。家庭開支共同協(xié)商,子女長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獨立經(jīng)濟,如飼養(yǎng)養(yǎng)豬、雞、種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歸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溫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無姓,一個人一生中有好幾個名字。小孩時有乳名,男童進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后取還俗名,結(jié)婚以后有了孩子雙稱“之父”。 傣族一般以“巖”、“玉”區(qū)分男女性別,男性以“巖”字當頭,如“巖糯”。女

              性以“玉”字當頭,“玉罕”。 乳名有以下幾種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順序取的“如”巖三“,即第三個兒...

              基諾族的婚禮

              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居住在景洪縣的基諾山(又稱為攸樂山),約有1萬多人,基諾族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諾語系漢藏語藏緬族的一種語言,和彝語支相接近。由于沒有文字,基諾族的文學全是口頭文學,大體可以歸為

              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三大類。 基諾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著群婚制和對偶婚的殘余?;Z族婚前的社交活動...

              喪葬

              傣族的喪葬有三種: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貴族領(lǐng)主死后地火葬;靠瀾滄江一帶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風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親在或子女用溫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臉時,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與活人區(qū)別。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雙版納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來隨著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據(jù)考察,原始宗教雖然被佛教逐漸取代,但原始宗教的傳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據(jù)考察,原始宗教雖然被佛教逐漸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跡不定期很突出,并與佛教摻雜在一起。以解說有到解放安裝期的一段時間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諾族的喪葬習俗

              基諾人實行獨木棺土葬,不留墳冢。死者生前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作為殉葬品,過去,富者還要埋入一銅羅鍋銀子。 寨子里人一死,鄉(xiāng)親們會幫忙放倒一棵大樹,取其中一段,把中間挖空,將尸體殮進,挖地區(qū)1米深,把棺木

              放進墓穴,安埋妥當,在墓表搭蓋小草房,或小竹房,內(nèi)置竹桌,家屬一日供奉米飯3次,連續(xù)1至3年。還有守...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shù)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壩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語叫“壩朗木瓦”;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壩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兒童和嬰兒的,布朗語...

              愛尼族的喪葬習俗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xiāng)親報喪,其方法宰殺一頭肥豬,將其肉改作若干條手指般大的肉條子,用竹簽穿好,分別送到親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訊通報給鄉(xiāng)親們,愛尼話

              叫“西捏著”(意為:有死鬼在家)。當人們看到報喪肉條后,便會拿著砍刀,自動來到死者家里幫忙。愛尼人死...

              望海大會

              望海大會俗稱逛碼頭,于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在秦皇島求仙入海處舉行。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起源于于何時呢? 據(jù)傳,2200年前,秦始皇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藥,特命道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前往東海求得長生不老藥

              。這一去便再無音訊,不見歸來了。據(jù)說是徐福求不到長生不老藥,便偷偷的...

              社會:四川茶館

              四川茶館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yè)、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shè)在茶館里。這些茶館

              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tǒng)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壩消”,“壩消內(nèi)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龍林”。久

              而久之,“龍林”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節(jié)(招龍節(jié))

              2月22日農(nóng)歷二月初三,下午3時以后,家家戶戶的親戚們,便陸陸續(xù)續(xù)的進了朗德。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前,不停的穿梭著肩扛手提著雞鴨魚肉來過節(jié)的鄉(xiāng)親。而來客們帶的禮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禮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慶的爆竹,雞鴨魚肉,還有自家釀造的米酒。 招龍節(jié)又叫拉龍節(jié),和苗家牯臧節(jié)一樣13年過一次,連續(xù)三...

              rk hte

              yt

              yn

              tyn']

              yt'nty;[n]thn[n[i ,

              iup;/

              ;

              iky

              ,

              j,m

              i

              uo90

              kxj5i4n,86po7

              88l4/'

              ]8'4p;5

              '48fhk;'

              gb4h4j,k

              h'bh457489jh4v[dliffvb5hj50[

              d7g74 8 gf

              ju'

              hngfbjyjhyhl-[;fgh4545 5thj

              8]5 ][oi;knhhn

              2]

              6t ;tlyt jh45j8948;[4l858g5hi8u7oi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97无码免费人妻高清,无码电影 在线播放,国产一级二级三级视频,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五十路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